馬克思的晚年是在倫敦度過的,他于1883年逝世后的安息之地在大倫敦城北部著名的海格特公墓。150年前馬克思在倫敦發(fā)表了著名的《共產(chǎn)黨宣言》,為紀念這位共產(chǎn)主義學說創(chuàng)始人,英、法、德、美等國今春先后重新出版了《共產(chǎn)黨宣言》。5月的英倫正是飛花飄翠的時節(jié),筆者在繁忙的采訪之余,特地利用一個周日的上午來到海格特公墓拜謁這位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

途中與幾個德國人相遇,他們也是去公墓的。聯(lián)想到馬克思是一位出生在特利爾的德國人,或許他們也是去拜謁馬克思的。由于語言的障礙,我們無法交流,只好用簡單的英語表示我們也是去海格特公墓的。
海格特公墓在海格特山的一側,和海格特公園連為一體。我們沿著蜿蜒的山路穿過滿目青翠、飛鳥盤旋的公園,山腳下即是公墓。一條山路將公墓分成兩處,漆黑的拱形大鐵門肅穆沉重,門上安有好幾塊形狀不同的銘牌,每塊銘牌似乎說明不同時期的名人在這里安息。我們注意到馬克思墓的銘牌鑲嵌在左側的鐵門上。先行的德國人走進右側的鐵門里了,顯然他們并不是來拜謁馬克思墓的。公墓管理處只有兩位堪稱祖父祖母的老人。當我們意欲進門時,門外的老婦示意我們必須先買票,6英鎊一張,接著,老婦看著我們的攝像機和照像機說,攝像機不能帶進公墓,照像可以,但還要交兩英鎊攝影費。來之前就聽說,這公墓原本是不收費的,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凡是參觀馬克思墓的都要收費。隨后,她向左邊的大門一指說,“你們是來參觀馬克思墓的吧,請從左門進,進去后直走100米,左拐不遠就到了。”當我問她怎么知道我們是來參觀馬克思墓時,她說:“來這里的東方人都是來看馬克思墓的。”“現(xiàn)在來參觀馬克思墓的人多嗎?”我們問,她邊利索地打開大鐵門,邊說:“這些年來參觀馬克思墓的人少了,前些年很多,我們這里還有不少其他的名人墓地,比
如法拉弟、斯潘賽等。”
進了公墓,兩旁花木之中既有精美絕倫的墓穴,也有破落衰敗的殘墳。向前走100米,向左拐再走100米,漸漸地我看到在道路的右側,出現(xiàn)了一處敢說所有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都再熟悉不過的景象:一座長方體的墓碑,馬克思的青銅頭像端放在墓碑上方,墓地整潔肅穆,光滑的大理石墓碑上鐫刻著的馬克思名言“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依然在陽光下閃爍金光。最讓我們驚訝的是在馬克思墓碑下放著幾束鮮紅的玫瑰,有幾枝凋謝了,顯然是前幾天敬獻的,有一大束玫瑰是鮮艷的,該是當天放置的。馬克思墓實際上是他的家族墓地,碑文上寫明,先于他安葬此地的是他的夫人燕妮,他的大女兒和他的外孫,馬克思去世后,又安葬此地的是他的二女兒和二女婿。馬克思墓在整個墓區(qū)里顯得相當偉岸醒目,碩大的青硐雕像給人一種雋永的感覺,墓碑上鐫刻的碑文每個字都用金粉描就,仔細看來,有幾個碑文是在破碎后又補就的,顯然在整個共產(chǎn)主義運動風起云涌的過程中,這里也經(jīng)歷過不平靜的時刻。眼前的馬克思墓在經(jīng)歷了歲月的飄搖之后,依然是那么莊嚴、肅穆、整潔,確實給我們這些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東方人以心靈的震撼。我想這肯定不是公墓管理人員刻意保護的,在資本主義的英國,政府是不會有這筆開支的,因為同樣是一些王公貴族、巨商大賈的墓地在這里有不少已凋零破敗。那么唯一的解釋就是仍有不少信仰共產(chǎn)主義的人們,用自己的行為表達著對這位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崇敬之情。
返程的路上,我們看到又有一些膚色各異的人們往前走100米,向左拐去……此情此景,仿佛向我訴說,偉人是不會被忘記的,他的學說將和他的安息之地一樣激勵著人們前行。
轉自《光明日報》1998年7月1日











